便血、排便異常別忽視!可能是結直腸癌的‘第一聲警報
腸道是人體消化系統的“生命通道”,承擔著消化吸收、水分回收、免疫防御等重要功能。然而,結直腸癌這一“隱形殺手”卻可能悄然侵襲我們的健康。據統計,2022年我國新增結直腸癌患者超51萬,約24萬人因此失去生命。慶幸的是,結直腸癌是“最可防可控的癌癥”之一,關鍵在于早期發現與科學防治。
認識結直腸癌,我們身體的“生命通道”
結直腸(大腸)長約1.5米,它不僅是食物殘渣的“運輸通道”,更是一個功能復雜的“回收處理中心”,是腸道菌群的“發酵工廠”。
然而,長期不良刺激可能導致黏膜細胞基因突變,最終發展為結直腸癌。
從正常的腸黏膜,發展到良性息肉,再逐漸演變成癌前病變,最終發展為浸潤性癌的過程,平均可能需要長達10到15年,這也是一段極其寶貴的“窗口期”。
結直腸癌并非絕癥!如果能在早期——腫瘤僅僅局限于腸壁黏膜或黏膜下層時被發現,通過內鏡下切除或微創手術,其五年生存率可以高達90%以上,接近治愈。
警惕!悄然發出的五大“危險信號”
結直腸癌之所以被稱為“沉默的殺手”,是因為在早期階段,癥狀輕微、不典型,甚至完全沒有癥狀。然而,隨著腫瘤的逐漸生長和對腸道功能的影響,它還是會露出一些“馬腳”。
信號1
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的改變
需要強調的是,這些排便習慣的改變,必須是持續存在的,而不是偶爾一兩次因為飲食或情緒波動引起的暫時現象。如果這種改變持續超過2-4周,就應該引起足夠重視。
信號2
便血或糞便潛血陽性
便血是結直腸癌另一個相對常見的癥狀,但也是最容易與痔瘡、肛裂等良性疾病混淆的。
信號3
腹部不適、腹脹或腹痛
需要注意,腸癌的腹痛/腹脹通常不會自行緩解,且伴隨體重下降、貧血、便血等全身癥狀。40歲以上人群,尤其有家族史者,出現上述癥狀應盡早腸鏡檢查。
信號4
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
不明原因的進行性體重減輕是多數惡性腫瘤的一個共性表現。癌細胞是異常活躍、快速增殖的細胞,它們會大量消耗人體的營養物質和能量。在沒有刻意節食、減肥或增加運動量的情況下,患者體重在短期內出現顯著下降,通常下降達到原體重的5%-10%。
信號5
原因不明的貧血及其相關癥狀
結直腸癌,特別是右半結腸癌,由于其生長方式和部位特點,常常表現為慢性、隱性的失血。長期累積下來,就會導致體內鐵元素的丟失,引發缺鐵性貧血。
早篩早治,抓住黃金窗口期
1、初篩利器-糞便隱血試驗:
檢測糞便中是否存在人血紅蛋白。檢測到了微量的血液,這提示消化道可能存在出血病灶。
產品說明:本試劑盒適用于定性檢測糞便樣本中的轉鐵蛋白,輔助診斷患者是否出現消化道出血。
2、CT結腸成像:
一種無創的影像學檢查,通過CT掃描重建結腸的三維圖像,也能發現較大的息肉和腫瘤,但對扁平息肉和小息肉敏感性稍差。
3、糞便DNA檢測:
通過檢測糞便中脫落的腫瘤細胞所攜帶的異常DNA標記物來篩查腸癌,也是無創的,但目前成本較高,且存在一定的假陽性、假陰性率。
4、全結腸鏡檢查:
是診斷與治療一體化的“金標準” ,也是目前公認的診斷結直腸癌和癌前病變最準確、最可靠的方法。
醫生會將一根前端帶有高清攝像頭和光源的柔軟、可彎曲的細長管子(即結腸鏡),通過肛門緩慢插入,依次仔細觀察直腸、乙狀結腸、降結腸、橫結腸、升結腸直至盲腸回盲部的全部黏膜。整個腸道內部的情況,哪怕是幾毫米的小息肉,都能在屏幕上一覽無余。
一旦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可疑的息肉或其他病變,醫生可以立即通過內鏡的工作通道,伸入微型器械,直接進行活體組織取樣送病理檢查以明確性質,或者當場將息肉完整切除。這樣就實現了診斷與治療一體化,將癌前病變扼殺在搖籃里。